
1949年,我被清華大學電機系發(fā)電廠電力網及聯合輸電系統專業(yè)錄取。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百業(yè)待舉,老師們都以為國家建設育人才的報國之心嚴格要求學生,其中不少都是從國外留學回來的一流學者,學生們也都鉚足了勁兒為改變中國貧窮落后的面貌而讀書。我上學的時候,國內一流的知名學者華羅庚、錢偉長、朱光亞、于敏等都給我們上過課,他們一絲不茍的治學態(tài)度,使我們不僅打下了扎實的學識基礎,更養(yǎng)成了受益一生的嚴謹作風。我至今印象深刻的是當時“稱頭發(fā)絲兒”的物理實驗課。
著名物理學家、中國“氫彈之父”于敏院士當時給我們班上物理實驗課,我們3個人一組做實驗,老師給了我們一根頭發(fā)絲兒讓我們稱,一聽我們就犯了難,因為呼吸稍微重點兒都有可能把頭發(fā)絲兒吹走,這可怎么稱啊。老師要求特別嚴,我們就硬著頭皮稱,從早晨八點到十點兩個小時沒有任何結果,我們便去告訴老師,稱不出來,于老師說:“不是稱不出來,是你們沒有耐心,沒有耐心就不可能搞出科研的東西,繼續(xù)稱,稱不出來就別吃飯。”
后來我們組一個同學說,“我們搞個差不多的數據出來交差算了”,我們就估算出一個數據去報告給老師,因為老師手里有準確答案,看了我們的數據后發(fā)現誤差較大,就說:“不對,回去接著稱!”我們一看過不了關,還是認真起來好好干吧,從早晨八點到晚上八點,我們記不得稱了多少次了,屏住呼吸,極細微地調整儀器,到最后終于得出了跟老師的那個數據比較吻合的結果。老師才比較滿意地說:“只有足夠嚴謹、足夠有耐心,才能培養(yǎng)出科學家。”這大概就是我們常說的科學精神吧,容不得半點馬虎。
這件事對我的教育和影響比較深。一是搞科研要沉得下心氣、坐得了冷板凳,只有耐得住心性,才能深入進去,搞出東西來。這也使得我不管在什么條件下都能坐得住,學校幾度搬遷中,我堅持搞科研,先后撰寫發(fā)表《逆變器供電的異步電動機的脈沖動轉矩及其抑制》《可控硅變頻調速對異步電動機轉矩特性的影響》等多篇論文,多次榮獲山東礦業(yè)學院優(yōu)秀科技論文獎。1970年,“文革”期間,參與山東礦業(yè)學院與濟南機車三廠協作項目,和同事共同研制出“無級調速機床”;1985年,承擔并完成山東省科委項目“光測高電壓系統”;1991年,承擔并完成中國礦業(yè)大學項目“交流非正弦低頻電工儀表”。因為專業(yè)水平還可以,我連續(xù)三屆受推擔任山東省高級職稱評定委員會評委,參與電類專業(yè)的高校評估、職稱評審和省科技進步獎評選等工作。
二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與科研精神同知識傳授一樣重要,甚至更重要。所以我在教學中通過問題導向來加強對學生思維方法和創(chuàng)新理念的訓練,使學生在想辦法解決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運用和再創(chuàng)造,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選自《科大故事①》(2016年9月出版)(講述:張書田 整理:宋榮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