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71年分配來校任教,到2006年退休至今,我一直工作生活在山東科技大學。作為一名始終工作在教學、科研一線的普通教師,我一直深感教師的責任重大,深感教師工作的艱辛和不易?!敖虝恕辈皇呛喓唵螁蔚乃膫€字,要踐行這四個字,必須付出自己最大的心血和智慧。
備課是上課前的基本工作,備好課是講好課的基礎。以前,學校領導要求上課與備課時間要達到1∶8,即上一節(jié)課的內容,老師備課時間應投入8小時。備課時間看似很充裕,事實上,我卻常感不足,所以經常搞到三更半夜,有時甚至到凌晨四五點。
經常性地,對于課程中的某一個概念,備課時我會盡可能多地搜集國內有關該概念的教材、論著,研究它的內涵、外延、誕生和演化的生產實踐和研究過程的歷史背景。這個過程的工作量很大。但這些問題如果能搞清楚,將來對學生是十分有用的,有利于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拓寬學生的思路和學術視野。
我喜歡運用典型的、成功的生產或科研實例,闡述地質科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識。地質學涉及的學科較多,包括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地理、生物等。比如我以前上過的“地球科學概論”這門課(這門課在北京大學曾經作為全校公選課開設過),其中就涉及天文、歷法等方面的內容,所以備課時就要學習很多相關的知識。
備課過程對老師來說也是一個學習、提高的過程。在充分獲取、研究、對比相關資料后,才能寫講稿。一份好的講稿就等同于編了一本新教材。我上大學時有的課就沒有教材,拿到手的是老師的講稿(講義)。講稿寫出來了以后,再從講稿寫出講課大綱。大綱應包括講課的重點和難點。所謂重點和難點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有時備課時自己認為的難點,一講同學們便明白了,相反自認為不是難點的內容,同學們接受起來卻不容易。所以應當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反應做適時的調整。
我以前上課時沒有多媒體、電化教學那么多現代化條件,就是老師往講臺上一站,學生們的目光就聚焦在你身上,你語調的高、低、快、慢,他們心領神會。你在講臺上位置變換、移動,他們的眼睛就緊盯著你—授課中老師適當移位,可降低學生的視覺疲勞,適當運用肢體語言可增強教學效果。老師講得津津有味,同學們聽得聚精會神,教學相長、教學共享,至今難忘。
講課是一門藝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風格。以前我聽過我校原基礎部主任張儒春教授的一次力學課。一開始,他以教室的門為例,講力的分布、力的傳遞、力系平衡,當時我感到“力”在自己周圍彌漫著,擴散、傳遞著,但最終形成一個體系平衡著,效果甚佳。一個抽象的“力”,讓他講得如此接地氣,如此明白和簡單,讓我終身受益,對我啟發(fā)頗深。山東科技大學的老師中高人不少,這是學校的財富,是學生們的福分。
我認為,一個老師如果把愛心傾注在學生身上,他在教學中的投入肯定是巨大的,當然他的教學效果必然會不斷提高。
這些年來,學校和學生對我的教學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學校曾授予我“優(yōu)秀教師”“十大園丁”等稱號,學生還多次評我為“我心目中的好老師”。但我覺得,這些榮譽于我實在是偏高了。
選自《科大故事②》(2018年12月出版)(講述:莫德鼒 整理:劉欽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