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淮南礦院之前,我在合肥工業(yè)大學礦區(qū)開采專業(yè)(本科)學習了三年。1960 年下半年,因淮南礦院剛成立不久,師資力量不足,合肥工大決定派出師生去支持淮南礦院,共派出以合肥工大采煤系主任王家廉教授為首的十幾位老師,還有幾個班級的一百多名學生。我就是派出的老師之一,從此跟礦院結下了不解之緣。
采煤系學生在四年中要經(jīng)歷認識實習、生產(chǎn)實習、畢業(yè)實習三個實習階段。認識實習就是到礦上去,對采煤形成感性而全面的了解。生產(chǎn)實習則要到采煤工作面去,直觀接觸采煤各個工序的工作。畢業(yè)實習要進行地質、采煤、機電、測量、通風、人員、工資等方方面面的資料收集,為回學校做畢業(yè)設計或教學設計做充分準備。三個實習階段,師生都是同吃同住同勞動,大家朝夕相處,加深了彼此間的感情。
從前給學生上課,都是理論結合實踐,一切從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出發(fā),尤其是動手能力。我們用煤礦上的真實資料、真實案例來給他們講課,因為他們中的絕大多數(shù)都是要到礦上工作的,最終這些知識都是要用到煤礦生產(chǎn)中。我們曾經(jīng)在安徽淮北張大莊礦的一個采煤工作面,帶著學生下井實際操作采煤的五大工序。五大工序是破煤、裝煤、運煤、工作面支護、采空區(qū)處理,簡稱破、裝、運、支、控。這種讓學生直接下井動手采煤的做法,在其他專業(yè)看來可能難以置信,要知道,那些都只是20歲左右的孩子。
整個工作面大家采了半個月時間,考慮到讓學生有直觀體驗就行,而且人身安全為大,所以并沒有全部采完。但即使如此,也困難重重?,F(xiàn)在采煤已經(jīng)逐漸向機械化、自動化發(fā)展,但當年卻是手拉肩扛的純手工勞動,而且只有一位礦上的老師傅指導我們進行工序操作。升井時,但凡組里有一名學生沒有上井,大家就全都在井邊等他,直到都上井為止。井太深、安全系數(shù)低,這是礦井給所有人的第一印象,尤其是遇到晚上有小組下井時,老師都害怕,更別說是年輕的學生了。
有一次,我與易恒森老師帶七二級一個班學生下井實習。那天易老師有點發(fā)燒,我跟他說你就不要下井了。易老師說,“不行,一個班28個學生,你一個人帶不了,我這又不是高燒,而且今天是實習最后一天,我必須要下去,把工作完成?!币桌蠋熓冀K堅持下井,他跟我商量,我在前面帶隊,他在最后斷后,讓班長在隊伍中間保持秩序。拗不過他,讓我只好答應。我清楚地記得,那天我們是去工作面看機械化采煤。從工作面返回時,隊伍挨個跨越刮板運輸機道,我讓班長看看易老師情況,班長忽然說:“史老師,趕緊停下!”而且聲音里透著害怕,我心里一緊:“不好,出事了!”
那時的礦井條件一般,工作面非常狹窄,大家只能排成長長的一隊前進。聽到班長喊我時,我趕緊往易老師所在的位置跑,原來易老師在跨越運輸機道時,被掛住了腳,導致腳骨骨折,劇痛不已,完全動彈不得。好在他穿的靴子比較厚,迅速拔出了腳沒造成更嚴重的后果。我讓學生打電話到調(diào)度室叫救護車,然后找了三個學生把易老師抬出礦井,此時救護車已經(jīng)等在井口,立刻把易老師送去了醫(yī)院。后來想想,這個運輸機軌道完全可以跨過去,易老師的傷本也可以避免。但他發(fā)著燒,又在井下走了一大圈,還要兼顧學生安全,想必體力和精力都已經(jīng)到了極限。
這就是那個年代老師的素養(yǎng),一切都是學生為大?!拔幕蟾锩逼陂g,很多老師在思想觀念上不可避免地產(chǎn)生交鋒,但遇到學生培養(yǎng)上的問題時,大家卻能拋棄異見,真正為了學生發(fā)展考慮。也正是那種困境中的彼此幫扶、惦記,讓師生們緊緊團結在一起,擰成了一股繩。
宋振騏院士當時還只是普通老師,有一天他找到我,說有事情跟我商量。“我想把有興趣的學生組織起來,組建課外科研小組,進行科學研究。我覺得他們不光需要在課堂上活躍起來,最大限度開發(fā)智力,而且也需要在課外鉆研開拓,在做學生的時候就提前懂得如何去做科研?!弊鳛橄道锕芙虒W的副主任,我全力支持他辦起了這個科研小組。事實證明,學生的視野和思維確實得到了開闊,科研小組規(guī)模不斷擴大,學生學習與研究的積極性空前提高。從這個科研小組里,也走出了像蔣金泉教授、蔣宇靜教授這樣的學科帶頭人。
我們這批年輕老師在教學上的韌勁,跟學校領導的以身作則也是分不開的。在擔任采煤系教學秘書期間,我曾偶遇過劉子光院長到采煤系“突擊”聽課。當時我只是個普通教師,還比較年輕。
遇到劉院長時,簡短的幾句話,就讓我非常感動,并且牢記至今。他自己搬了一把椅子,進了最西邊的教室,坐在所有同學后邊。上課以后,我悄悄地去看了一下,他認真地聽完了兩節(jié)課,課后還到老師休息室與老師聊天,交流他的課堂感悟。正是這種“突擊”式聽課制度,后來成了學校傳統(tǒng),更成了時刻懸在年輕老師頭上、提醒大家清醒奮進的尚方寶劍。
領導的重視,成了年輕老師提高教學質量、取長補短的很好途徑。這促使年輕老師更能時刻謹記,教學時馬虎不得,不打無準備之仗,領導“突擊”聽課,慢慢成了學校的一種慣例,也起到一個帶頭示范作用,系主任(院長)也經(jīng)常會去聽課,在此基礎上,學校逐漸建立起了完善的管理人員聽課制度。
選自《科大故事①》(2016年9月出版)(講述:史國華 整理:許志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