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1963年合校伊始,學校結(jié)合社會主義教育,開展學習毛澤東著作、學大慶、學解放軍的活動。學校黨委召開會議,明確提出將毛澤東的著作列入政治理論教學中,尤其是哲學、黨史等課程,主要講毛澤東著作。學校黨委強調(diào),要重點學習“老三篇”——《為人民服務》《愚公移山》《紀念白求恩》,對照個人的工作態(tài)度,樹立為革命而教、為革命而學的思想。劉子光在新學期開學典禮大會上,向?qū)W生們提出:要大學毛主席的著作,當好革命的接班人。
劉子光到長沙政治學校學習參觀,看到他們舉辦的學習毛主席著作展覽室效果很好,回來以后,就組織學校的師生學習毛主席著作,在這個基礎上,半個月時間就辦起了學校自己的展覽室。這個展室當時非常轟動,山東全省包括外省的學校都來學習參觀,那時高校里還沒有這種氣氛,所以當時很出名,學校的名氣、影響和聲望一炮打響。
展室介紹了我校發(fā)展的脈絡,介紹了師生學習毛主席著作的精神風貌、教師教育改革的極大熱情等等,圖文并茂,有很多照片,效果可與現(xiàn)在的布展相媲美。劉子光對這個展室非常重視,他認為這是培養(yǎng)學生的一個必由之路,就是教育學生先學會做人。
我參加了展室的組建工作。記得那個展室有兩個合班教室大,在當時的條件下還是非常好的。兩個教室圍一圈,一個展板不到兩米。布置這個展室的時候,是四五個人組成的籌備組,先討論布展思路,規(guī)劃布展提綱。劉子光親自掛帥、親自上陣,主題定得很清楚,綱目、內(nèi)容、照片等交代得非常具體。
展板需要大量的圖片。那時學校照相沒有好的設備,更沒有錄像,只能靠拍照,展板上用的那么多照片,照相館拍的一張沒有,都是我們自己拍、自己沖洗出來的,晚上加班加點,就圖片內(nèi)容配上說明的文字……照片沖洗出來,放大看,行嗎?如果不行,就再調(diào)整,再行文,就是這么一個狀態(tài)……當天拍到的照片,晚上接著就選出來、洗出來,當晚就完成。布展真是很辛苦,為趕進度,忙的時候,我曾經(jīng)三天三夜連軸轉(zhuǎn)。雖然很緊張忙碌,但是快樂,真是快樂。
那時候干勁沖天,都是自覺自愿主動加班。劉子光來了還說:你們別干了,早點回去休息吧。他走了,我們接著干,沒有人說我們今天累了,算了不干了吧。當時我們完全沒有基礎資料,全部都是自力更生,自己收集。在當時的條件下,合校后僅兩三年時間,要將學校的發(fā)展搞出個歷史的縮影,困難是不言而喻的。幾乎就是邊學邊干,邊干邊學;在干中學,在學中干。展板都是我們自己親自動手刻的,而且是刻成立體的;用那種彩色的紙,薄薄的,各種色彩,紅的、黃的、綠的,有時候刻出的這個字來,覺得還很不錯,很有成就感。
加上劉子光天天來視察,我們更快樂。學校領導,晚上天天來視察,過來轉(zhuǎn)一圈,那對我們是很大的精神鼓舞,效果不可估量。劉子光來了就問,有沒有什么困難啊,現(xiàn)在進展到什么程度了,問這個材料的安排或編排啊等等,非常關心。有什么向他請示的,他當機立斷,就直接告訴你該怎么解決,現(xiàn)場辦公。那時候?qū)W校的總務處長,號稱是做事不過夜的,只要今天安排的事,他必定會想盡一切辦法在當天晚上做完。在這樣的氛圍下,我們籌備組成員起早貪黑,干得熱火朝天,覺得有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和指導,做的工作又那么有意義,什么苦、累,全不在話下。
記得當時有一個學生,很單純的,他到照相館照相,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搞怪”,各種怪態(tài)丑態(tài),斜著眼、撇著嘴的……不一而足?,F(xiàn)在說是怪相,那時候則認為是丑態(tài)。他照了這些照片還很得意,拿給同學看。當時要搞展室,要收集材料、圖片。就有爭議啊,說這是學習毛主席著作展覽,擺這個玩意能行嗎,合適嗎,這不是丑化嗎?劉子光力排眾議,說可以放上做一個對比嗎。好的照片放在上面,這個可以放在角落里不起眼的地方,放上過一段時間看看對比,看這個學生有沒有轉(zhuǎn)變的情況。于是大家就把這組照片放上了。結(jié)果,反響很強烈。這個不是空泛的東西,是實實在在、確實有轉(zhuǎn)變的。所以說,搞這個展室,不僅僅是掀起學習毛主席著作的熱情,還著眼于進行教育改革,著眼于怎么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的問題。
展室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全省甚至外省的高校都來參觀學習,可謂盛況空前。展室一直開放到1966 年6月,其間不斷更新和充實。山東煤礦學院的做法,在全省乃至全國的高校中產(chǎn)生了很大反響,劉子光在當時全國重點院校工作會議上作了專題報告,時任教育部長蔣南翔親率與會人員來校參觀,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贊揚。之后煤炭部又在學校召開現(xiàn)場會,推廣師生學習毛澤東著作、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學改革的經(jīng)驗。學習活動受到山東省委機關報《大眾日報》的高度關注,不僅全面而系統(tǒng)地介紹了學校的經(jīng)驗,而且還專門配發(fā)了社論,號召全省各級學校特別是高等學校,“要虛心認真地學習他們這一經(jīng)驗”?!豆饷魅請蟆芬矊iT予以報道,在全國都產(chǎn)生了影響。
學校在響應上級號召學習毛主席著作,探索實踐毛澤東教育思想的過程中,形成了干部純正、教師敬業(yè)、學生勤奮的優(yōu)良校風,培育了積極向上、團結(jié)友愛、艱苦奮斗、嚴謹求實的精神。時至今日,這一優(yōu)良傳統(tǒng)內(nèi)化為了學校的基因,代代相傳,并且不斷加以發(fā)揚光大。
選自《科大故事①》(2016年9月出版)(講述:童培孚 整理:田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