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2006年來到山東科技大學的,經過4年的專業(yè)學習,我逐漸對力學有了深刻的認識,在學習的過程中,慢慢掌握了“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工程科學方法論。大學學到的這種思維方式在日后的創(chuàng)業(yè)道路上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令我受益匪淺。
從大三開始,我們開始深入學習專業(yè)課。就是在這些課程的學習中,在老師們的指導下,我對力學的理解漸漸加深。我特別感謝當年教我的那些老師,老師們專業(yè)、耐心、嚴格和諄諄教導的場景依然歷歷在目。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大三下學期完成的課程設計。那時大家對力學應用理解的并不深刻,而一旦接觸實際,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問題。我記得是在實驗樓,專門有一間大教室,我們幾人一組圍著一張桌子,當時系里的老師沒有現在這么多,每位老師都得帶一組學生。老師們還有其他課要上,他們上完課就過來指導我們。我們白天請教老師,晚上去討論,做設計。很多問題老師都是引導大家去分析,去解決。這個過程中,我們不斷地思考,不斷地討論,經常討論到很晚,宿舍要熄燈了才不得不回去。通過課程設計,我們深入地了解了應當如何快速地發(fā)現問題,如何去解決?,F在回想起來,確實能體會到系里老師在力學專業(yè)的整體課程規(guī)劃、培養(yǎng)方案、具體實施等方面的良苦用心。
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有課堂氛圍。我記得趙同彬老師講巖體力學課,在課堂上我們可以隨意提問題,大家一塊討論。有一次,趙老師給我們展示一個巖石壓縮破壞的力——位移曲線,按連續(xù)介質原理除了破壞段都應該是一條光滑曲線,但細看實驗曲線是一格一格跳上去的,并且有一段有個曲線突變。當時我很疑惑,就問不應該是連續(xù)的嗎,它怎么會是這種現象?老師說你覺得是為什么呢?我覺得這個就很好,大家開放式地討論。其實我當時并不知道為什么,后來才發(fā)現它跟儀器的采樣頻率以及試樣內部的裂隙有關。但我們從這里面能獲得很多東西,包括共同去思考、去探討以及深入進去,發(fā)現具體原因,其實這就是一個方法論的訓練。老師通過每一個細節(jié)不斷地去想辦法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訓練我們解決問題的方法。
同樣的訓練,馬志濤老師講彈性力學,王同旭老師講塑性力學等課程,我們都同樣受益頗深。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老師在講課的時候,不是直接描述課本,告訴我們這個事情應該是這樣的,而是引導我們首先感知這個現象它怎么是這樣,然后再說原來有這么一個問題在,進而指導我們應該這么去分析并解決。
不僅是力學老師,學校其他專業(yè)的老師水平也都很高。當時教我們數學物理方程的是數學學院徐西祥老師,當時我還是課代表。徐老師講課不需要PPT,他通過講故事、說原理的方式,由淺入深、引人入勝,引導大家從表面看本質,形成對力學現象的深度認知,并教授大家建立分析思維。原本很枯燥的偏數學類課程,被老師講得有聲有色。
通過大學專業(yè)課的學習,我的思維方式在逐漸轉變。臨近畢業(yè),希望自己能更深入地提升,于是就去了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讀研。當時去力學所,給我寫推薦信的是時任學院副院長的譚云亮教授和系主任王同旭教授。這個推薦信,王老師當時還是手寫的,其實也可以打印,最后簽個字,但王老師堅持用手寫。
在后來創(chuàng)業(yè)的歷程中,老師們教導的思維方式一直伴隨并啟發(fā)、幫助著我?;趯鴥?、國際的發(fā)展形勢以及對未來的判斷,我感覺今后的趨勢一個是數字化(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一個是科技成果轉化(國內及國際市場+中國技術),于是我們組建成立了泛米科技。
創(chuàng)業(yè)過程中,我發(fā)現很多東西和大學所學的知識是相通的。比如我們要去了解市場需求和發(fā)展趨勢,要不斷整合信息,再把這些信息內化為自己的認知(觀察現象)。遇到困惑時將困惑拆分或請教他人(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就像當時做課程設計時問老師一樣,請教周圍的朋友或能力強的人,聽聽他們的看法,匯總信息后再形成自己的見解(分析問題),最后再把問題解決掉。
在大學,除了老師的孜孜教誨,同學間純潔的友誼也是一筆寶貴的財富。記得大二大三時的新生開學季,我和班里另外兩個同學一起,組織其他學院的同學賣一些鍋碗瓢盆、衣架暖壺等日用品。這兩個同學里有位溫洪偉,現在是公司的合伙人。當時和科學院及清華的幾個同學打算創(chuàng)業(yè),我第一時間想到了他。果然,我一喊他,他就直接從國企辭了工作過來了。
還有個現在與方岱寧院士合作的一位博后師弟高汝鑫,當時我們有一個項目涉及到振動分析的問題,我就在力學校友群里求助,高師弟直接來公司,不僅解決了問題,還給大家講,為什么要這么做,以及以后碰到這個問題應怎么處理。
當年的大學同學有科研做得好的,有工程領域有造詣的,也有在政府單位工作的,力學校友們在科學、技術、工程應用、政治、企業(yè)管理等方面人才輩出??拼笈囵B(yǎng)的學生有一股勁兒,這個勁兒就是主動學習與吃苦耐勞。
不斷地獲取信息,發(fā)現各種各樣的規(guī)律和問題,在提出問題后,再進一步地分析、拆分,然后解決,這套思維方法論非常寶貴。希望師弟師妹們好好珍惜大學時光,既學知識,又學方法;既學做事,更學做人,在人生的旅途中大家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選自《科大故事③》(2021年9月出版)(材料提供:牛斌整理:任波)